備兌認購期權是什麼?解構這項基礎策略
你是否曾好奇,除了買賣股票賺取價差或領取股息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能為你的投資組合創造額外收入呢?今天,我們要深入探討一項在財經界廣受歡迎的策略,它叫做「備兌認購期權 (Covered Call)」。這個名字聽起來可能有點複雜,但別擔心,我們會用最白話的方式,一步一步帶你了解它的運作原理、潛在收益,以及你需要留意的地方。
簡單來說,備兌認購期權是一種你在已經持有某檔股票或期貨合約的同時,賣出這檔資產的認購期權的策略。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當你賣出期權時,你會立即收到一筆錢,我們稱之為「權利金」。這筆權利金就是你為投資組合創造的額外收入。
要了解備兌認購期權,我們需要先認識幾個關鍵要素:
- 標的資產 (Underlying Asset):你實際持有的股票或期貨合約。這是「備兌」的意義,表示你的賣出行為有足夠的資產做擔保。
- 認購期權 (Call Option):這是一種合約,它賦予買方在特定時間(到期日)以特定價格(行權價)購買標的資產的權利。而身為賣方的你,則有義務在買方行使權利時賣出。
- 行權價 (Strike Price):期權合約中約定的購買價格。如果股票價格達到或超過這個價格,買方可能會選擇行權。
- 到期日 (Expiration Date):期權合約失效的日期。在到期日之前,買方可以選擇行權;到期日之後,如果沒有行權,期權就會作廢。
- 權利金 (Premium):賣出期權時你立即收到的現金。這筆錢是買方為了獲得未來購買權利而支付的費用。
備兌認購期權在不同的市場情境下會有不同的結果,以下表格概述了可能發生的情況:
股價情境 | 期權買方行為 | 你的結果 | 額外說明 |
---|---|---|---|
股價大幅下跌 | 不會行權 | 你保留股票並賺取權利金,權利金可部分彌補股票損失。 | 你的最大風險是股票本身的下跌損失,但權利金提供了緩衝。 |
股價持平或小幅下跌 | 不會行權 | 你保留股票並賺取全部權利金。 | 權利金成為你的額外收入,提升了投資組合收益。 |
股價溫和上漲,未達行權價 | 不會行權 | 你保留股票並賺取權利金,股票也有帳面獲利。 | 這是備兌認購期權最理想的結果之一。 |
股價大幅上漲,超越行權價 | 會行權指派 | 你必須以行權價賣出股票,賺取權利金和到行權價的資本利得。 | 你錯失了行權價之上漲幅的潛在利潤,即「收益封頂」。 |
想像一下,你目前持有 100 股 $BANANAS 公司的股票,每股 100 元。你認為這檔股票在接下來一個月內不會大漲,可能會小幅上漲或維持盤整。於是,你決定賣出一個月後到期、行權價為 110 元的認購期權,並收到了每股 5 元的權利金(總共 500 元)。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備兌認購期權操作。那麼,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情況呢?
- 股價下跌:如果一個月後 $BANANAS 股價跌到 95 元。你的期權買方不會行權(因為從市場上買更便宜),你的期權就會作廢。你雖然股票有帳面損失,但你保留了所有股票,並且賺到了 500 元的權利金,這筆權利金可以部分彌補你的損失。
- 股價持平:如果一個月後 $BANANAS 股價還是 100 元。買方同樣不會行權。你保留了股票,也賺到了 500 元權利金。
- 股價溫和上漲但未達行權價:如果股價漲到 105 元。買方還是不會行權。你保留了股票,賺到了 500 元權利金,並且股票本身也有 500 元的帳面獲利。
- 股價大幅上漲並超過行權價:如果股價漲到 120 元。這時候,你的期權買方會選擇「行權指派 (Assignment)」,因為他們可以用 110 元的價格從你手上買走股票,再以 120 元賣出賺取差價。你必須以 110 元的價格賣出你的股票。雖然你賺到了 500 元的權利金和每股 10 元的股票上漲利潤 (110-100),但你卻錯過了股價從 110 元到 120 元這段的漲幅。
從這個例子你可以看出,備兌認購期權的核心,就是在「賺取額外收入」與「放棄部分上漲潛力」之間取得平衡。它是一種相對保守的策略,特別適合那些對自己持有的資產展望為溫和上漲或盤整的投資人。
備兌認購期權的適用情境主要包括:
- 當你預期股票價格將呈現溫和上漲或橫盤整理。
- 當你希望為現有股票持倉創造額外收入,而非追求極大資本利得。
- 當你願意以特定價格賣出股票,並將行權價設為你的目標賣出價。
備兌認購期權的收益與風險: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理解了備兌認購期權的基本運作後,我們來更具體地看看這項策略能為你帶來哪些好處,以及它潛藏的風險。畢竟,沒有一種投資是只有優點沒有缺點的,對吧?
備兌認購期權主要有三大優勢:
- 創造額外收入:這是最直接的好處。透過賣出期權收取的權利金,為你原有的股票投資組合增加另一條收入來源。這就像你把閒置的房間出租,每月都能收到租金一樣。
- 部分對沖小幅損失:當你的股票價格小幅下跌時,你收到的權利金可以部分抵消這些損失。舉例來說,如果你的股票跌了 3%,而你收到的權利金是 5%,那麼你實際上還是賺錢的。
- 鎖定未來賣出價格:賣出一個行權價在你期望賣出價格附近的認購期權,可以幫助你設定一個理想的賣出點。如果股價達到該行權價,你的股票就會被行權指派,以你期望的價格賣出。
然而,這項策略也有其核心風險,你必須非常清楚:
收益封頂 (Capped Upside):這是備兌認購期權最大的限制。當你的股票價格大幅上漲,並超過你賣出期權的行權價時,你將不得不以行權價賣出股票。這意味著,股價在行權價之上漲多少,你都無法享受這些額外的利潤。你只能賺到股票從買入價到行權價的漲幅,加上你收到的權利金。這就像你賣掉了你的「金雞母」,結果它後來生了一堆金蛋,你卻沒份了。
以下表格總結了備兌認購期權的優點與缺點:
類別 | 優點 | 缺點 |
---|---|---|
收入創造 | 為現有持股產生穩定的額外權利金收入。 | 期權到期日時間價值歸零後,若無新的期權賣出則收入中斷。 |
風險管理 | 權利金收入能部分抵銷股票小幅下跌的損失。 | 無法完全對沖股價大幅下跌的風險。 |
獲利潛力 | 在溫和上漲或盤整市場中,可提升總體報酬率。 | 錯失標的資產股價大幅上漲超越行權價的超額利潤(收益封頂)。 |
操作複雜度 | 相較於其他複雜期權策略,備兌認購期權較為基礎易懂。 | 需要持續監控市場與期權頭寸,並在到期前決定是否平倉或展期。 |
那麼,什麼時候是使用備兌認購期權的好時機呢?
通常,當你對某檔股票的展望是「溫和上漲」或「盤整」時,備兌認購期權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你預期股票會大幅下跌,那可能就不是最好的策略,因為你收取的權利金可能不足以彌補股價下跌的巨大損失。相反地,如果你預期股票會大幅飆升,那麼你可能會因為「收益封頂」而錯失大量的潛在利潤,這時或許應該考慮單純持有股票或使用其他策略。
影響權利金價格的關鍵因素包括:
- 標的資產價格:通常股價越高,認購期權的權利金也越高。
- 行權價:行權價越接近或低於當前股價,期權的內在價值越高,權利金通常越高。
- 到期時間:到期時間越長,期權被行權的可能性越高,其時間價值也越高,權利金通常也越高。
- 市場波動率 (Implied Volatility):市場預期波動越大,期權權利金會越高,因為波動性增加了期權被行權的機率。
- 利率:通常較高的利率會增加認購期權的權利金,因為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增加。
總結來說,備兌認購期權就像一把雙刃劍:它能為你帶來穩定的額外收入,但代價是限制了你在牛市中享受巨大資本利得的機會。理解這個取捨,是成功運用此策略的關鍵。
從股票到期貨:備兌認購期權在不同資產上的應用與ETF
備兌認購期權不僅可以用在股票上,它也能應用於其他標的資產,例如期貨合約。此外,對於不想自己操作期權的投資人,市場上也有專門的「備兌認購期權ETF (Covered Call ETF)」供選擇。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多元的應用方式。
在股票和期貨合約上的應用
當我們談論備兌認購期權時,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股票。例如,你持有 100 股的 Citigroup Inc (C) 股票,並賣出 C 股票的認購期權。這種策略特別適合那些已經持有大量股票,並希望在不賣出股票的情況下,為其投資組合創造更多收入的投資者。
除了股票,備兌認購期權也能應用在期貨合約上。想像一下,你是一個生產商,已經持有了一份多頭的「原油期貨」合約,意味著你承諾在未來以特定價格買入原油。如果你認為短期內原油價格不會大幅上漲,你可以賣出一份備兌認購期貨期權。這樣你就能收取權利金,為你的原油期貨頭寸增加收入。當然,如果原油價格飆升,你同樣會面臨「收益封頂」的風險。
無論是股票還是期貨,核心概念都是一樣的:你必須先持有足夠的標的資產作為「備兌」的基礎,然後才能賣出相應的認購期權。
備兌認購期權與裸賣認購期權的根本差異
你可能會聽到「裸賣認購期權 (Naked Call)」這個詞。這兩者聽起來相似,但風險卻是天差地別。備兌認購期權之所以被稱為「備兌」,就是因為你已經持有足夠的標的資產來履行你的義務。如果買方行權,你直接從你的庫存中交付股票即可,你的最大損失是股票買入價格與行權價之間的差額(如果你以高於行權價買入)。
但「裸賣認購期權」則完全不同,這意味著你賣出認購期權,但你沒有持有任何相關的標的資產。如果股價大幅上漲,買方行權,你就必須從市場上以高價買入股票來履行你的賣出義務,這會導致「潛在無限損失」。因此,裸賣認購期權是一種極高風險的策略,通常只建議經驗豐富的專業交易者在極端情況下使用,並且需要非常高的保證金。
實施備兌認購期權前的注意事項,有助於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 確認你已完全理解策略的收益封頂限制,並接受可能錯失超額利潤的機會。
- 選擇流動性好的股票或期貨作為標的資產,以便於期權交易的進出。
- 設定合理的行權價和到期日,以符合你的市場展望和風險承受能力。
- 考慮潛在的交易成本和稅務影響,特別是權利金收入可能面臨的稅負。
- 持續監控標的資產的股價走勢,並準備好在必要時進行調整。
備兌認購期權ETF:簡化操作,追求高收益
對於希望參與備兌認購期權策略,但又不想自己複雜操作期權的投資人來說,「備兌認購期權ETF」提供了一個簡化的解決方案。這些ETF會主動管理一籃子股票,並定期賣出這些股票的備兌認購期權來賺取權利金。它們通常以每月或每季派發股息的形式,將這些權利金收益分配給投資人。
以下表格列出了一些常見類型的備兌認購期權ETF及其特點:
ETF類型 | 主要標的 | 潛在優勢 | 潛在限制 |
---|---|---|---|
廣泛市場指數型 | 追蹤S&P 500、Nasdaq 100等主要指數成分股。 | 分散風險,提供市場平均表現加上權利金收入。 | 收益封頂,牛市表現可能落後於純指數ETF。 |
特定產業型 | 投資於特定產業(如科技、能源)的股票。 | 鎖定特定產業的成長潛力,同時獲取權利金。 | 產業集中風險較高,受單一產業波動影響大。 |
高股息型 | 選擇高股息股票作為標的資產。 | 結合股息收入與權利金,提供雙重收益來源。 | 可能錯過高成長股票的資本利得。 |
低波動型 | 選擇波動性較低的股票。 | 在市場下跌時提供相對較好的保護,權利金收入較穩定。 | 權利金收入可能相對較低,因標的波動小。 |
根據晨星研究服務 (Morningstar Research Services) 的分析師 Daniel Sotiroff 指出,備兌認購期權ETF因其相對較高的收益率而受到退休人士或尋求穩定收入的投資者歡迎。例如,一些追蹤標準普爾五百指數 (S&P 500) 或那斯達克 (Nasdaq) 的備兌認購期權ETF,其收益率可能比傳統的股息基金 (Dividend Funds) 或債券高出許多。
然而,備兌認購期權ETF同樣面臨「收益封頂」的限制。當市場大幅上漲時,這些ETF的表現往往會落後於單純持有股票或指數的ETF,因為它們賣出的期權會被行權,錯失了更高的上漲空間。此外,Daniel Sotiroff 也提醒,將備兌認購期權ETF持有在「稅務遞延帳戶 (Tax-deferred Accounts)」(例如退休金帳戶)中,可能比在「應稅帳戶 (Taxable Accounts)」中更具稅務效率,因為其收益大多來自權利金,而非符合條件的股息,在應稅帳戶中可能會被課以較高的所得稅。
專業交易者的洞察:單靠備兌認購期權能致富嗎?
我們已經了解了備兌認購期權的基礎知識和應用,那麼,專業的期權交易者是如何看待這項策略的呢?他們能單靠備兌認購期權來謀生嗎?答案可能比你想像的要複雜。
專業期權交易公司 Piranha Profits 的創辦人 Bang Pham Van 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期權交易員。他曾表示,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期權賣方比期權買方更具優勢,這主要歸因於「時間衰減 (Theta)」效應。隨著期權到期日的臨近,其時間價值會加速流失,這對賣方有利,因為期權越接近到期越容易作廢,賣方就能保留全部權利金。
然而,Bang Pham Van 也強調,雖然備兌認購期權是一個相對保守且能產生收入的策略,但單純依賴它來實現全職交易的收入目標,是極具挑戰性的。他認為,要靠期權交易謀生,必須將備兌認購期權作為多種策略組合中的一部分,並且要具備以下幾個關鍵要素:
- 嚴格的風險管理:這不僅僅是設止損那麼簡單。它包括了對每筆交易的潛在損失有清晰的認識,並堅決執行交易計畫。Bang Pham Van 提到,專業交易者需要有能力在錯誤發生時果斷止損,而不是任由損失擴大。
- 穩健的交易心理:市場波動和情緒波動是交易的兩大殺手。成功交易者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貪婪和恐懼,保持客觀和紀律。這需要長期的自我訓練和經驗累積。
- 足夠的資本規模:要產生足夠的收入來維持生活,你需要有足夠的資本來進行交易。備兌認購期權雖然風險相對較低,但其單筆收益也相對有限。為了累積足夠的權利金收入,你需要能夠同時操作多筆交易或在較大規模的頭寸上進行操作。
- 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期權交易並非一勞永逸。專業交易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市場分析、策略調整和交易執行。Bang Pham Van 建議,即使是經驗豐富的交易員,也需要每天花費約 1 到 1.5 小時來管理他們的期權頭寸。
專業交易者通常會將備兌認購期權與其他期權策略結合使用,例如「現金擔保看跌期權 (Cash-secured puts)」或「信用價差 (Credit Spreads)」,以在不同的市場情境下創造收入並管理風險。這說明了,雖然備兌認購期權是個很好的起點,但它僅僅是期權交易這門藝術中的一小部分。
策略比較:備兌認購期權與保護性看跌期權的兩種思維
在期權策略的世界裡,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可以幫助投資者達成不同的目標。除了備兌認購期權,你可能也聽過「保護性看跌期權 (Protective Put)」這個詞。這兩者都是相對基礎的期權策略,但它們的目標和適用情境卻截然不同。了解它們的差異,能幫助你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
讓我們透過一個表格來比較這兩種策略的關鍵特性:
特性 | 備兌認購期權 (Covered Call) | 保護性看跌期權 (Protective Put) |
---|---|---|
策略目標 | 為已持有的標的資產創造額外收入。 | 為已持有的標的資產提供下行風險保護。 |
操作方式 | 持有股票或期貨,同時賣出認購期權。 | 持有股票或期貨,同時買入看跌期權。 |
現金流動 | 立即收取權利金(正現金流)。 | 立即支付權利金(負現金流)。 |
收益潛力 | 收益封頂(最高到行權價 + 權利金)。 | 無限上漲潛力(扣除權利金成本)。 |
風險保護 | 權利金提供小幅下跌對沖。 | 提供跌到行權價以下的全面保護。 |
適用市場展望 | 預期市場溫和上漲、盤整或小幅下跌。 | 預期市場下跌、不確定或希望鎖定利潤。 |
主要風險 | 錯失標的資產大幅上漲的利潤。 | 支付的權利金成本,如果股價沒有下跌,這筆錢就損失了。 |
從表格中你可以清楚看到,備兌認購期權的核心是「收入產生」,而保護性看跌期權的核心是「風險保護」。
- 如果你已經持有某檔股票,而且你認為在短期內它不會有爆炸性的成長,但你又想從中賺點「外快」,那麼備兌認購期權就很適合你。它讓你能在等待股價上漲的同時,賺取權利金。
- 相反地,如果你對你持有的股票感到擔憂,擔心它可能下跌,但你又不希望現在就賣出,或是你已經賺取了豐厚的利潤,想鎖定大部分利潤防止回吐,那麼買入保護性看跌期權就能給你一份「保險」,讓你的最大損失被限制在看跌期權的行權價。
這兩種策略並非互斥,有時候投資者也會考慮將它們結合使用,或者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靈活切換。關鍵在於,你必須清楚自己的投資目標、對市場的看法以及你能承受的風險程度,才能做出最明智的策略選擇。
實戰案例:以花旗集團 (C) 為例操作備兌認購期權
光說不練假把戲,讓我們透過一個實際的例子,來看看備兌認購期權是如何為投資者帶來收益的。這裡我們將以花旗集團 (Citigroup Inc, C) 的股票為例,這也是 Wealthsimple Investments Inc. 的首席投資長 Ivanna Hampton 曾提過的一個案例。
假設你持有花旗集團 (C) 的股票。截至 2024 年 5 月底,C 股價約為 63.50 美元,其年化股息收益率約為 3.5%。如果投資者單純持有這檔股票,每年可獲得約 3.5% 的股息回報。
現在,我們考慮賣出一個約六個月後到期(例如 2024 年 11 月)的 C 股票認購期權,行權價設定在 70 美元。這意味著你預期在接下來的六個月內,C 股價不太可能大幅超越 70 美元,或者說你願意在 70 美元這個價格賣出股票。
假設你賣出這個行權價為 70 美元的認購期權,收到了每股 3.00 美元的權利金。
我們來計算一下這種操作可能帶來的年化總報酬率:
- 來自股息的收益:3.5%
- 來自權利金的收益:你收到了每股 3.00 美元的權利金。如果以當前股價 63.50 美元計算,這筆權利金佔股價的比例是 (3.00 / 63.50) = 4.72%。
- 年化權利金收益:由於這個期權是六個月後到期,我們可以將其年化為 4.72% * (12 / 6) = 9.44%。
- 潛在資本利得:如果 C 股價上漲到 70 美元並被行權,你將獲得每股 6.50 美元的資本利得 (70 – 63.50)。這部分資本利得的比例是 (6.50 / 63.50) = 10.24%。年化後約為 20.48%。
因此,如果你賣出的期權沒有被行權(股價未達 70 美元),你的年化總報酬率將是股息收益 (3.5%) 加上年化權利金收益 (9.44%),總計約 12.94%。這比單純持有股票的 3.5% 高出了許多。
如果 C 股價在六個月後上漲到 70 美元並被行權,你的年化總報酬率將是股息收益 (3.5%) + 年化權利金收益 (9.44%) + 年化資本利得 (20.48%),總計約 33.42%。但請注意,這是在股價正好達到 70 美元被行權的情況。如果股價漲到 80 美元,你仍然只能在 70 美元賣出,錯過了額外的 10 美元漲幅。
這個例子清楚地說明了備兌認購期權如何為股票持有者創造顯著的額外收入,甚至在股價溫和上漲時,能大幅提升年化報酬率。同時,它也為你的股票設定了一個潛在的賣出價格,幫助你管理投資組合。
當然,實際操作中,期權的權利金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市場波動率、到期時間長短以及標的資產的價格等。在進行任何交易前,務必進行詳細的研究和風險評估。
結語:備兌認購期權的智慧與紀律
至此,我們已經全面探索了備兌認購期權這項策略。從它的核心定義、收益來源、固有風險,到它在股票和期貨上的多元應用,以及備兌認購期權ETF的特性,甚至是專業交易者的實戰洞察,你應該對這項工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們也比較了它與保護性看跌期權的差異,並透過花旗集團的案例,看到了它在實際投資中如何為投資組合增添光彩。
備兌認購期權無疑是一種強大的策略,它能在特定的市場條件下,為你的投資組合創造穩定的額外收入。它就像一個聰明的房東,在持有房產的同時,透過出租部分權利來賺取租金。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它的「收益封頂」特性,這意味著你為了那份穩定的權利金收入,必須放棄標的資產在牛市中超額上漲的機會。
如同專業交易者 Bang Pham Van 所強調的,成功的期權交易絕非單一策略就能實現。它需要嚴格的風險管理、穩健的交易心理、足夠的資本規模,以及持續的時間投入。備兌認購期權是你的工具箱裡的一把好工具,但它並非萬靈丹。
無論你是選擇透過備兌認購期權ETF來簡化操作,還是像專業人士一樣,將備兌認購期權納入多元的期權策略組合,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清晰的投資目標,並根據你對市場的判斷、風險承受能力和財務狀況,靈活地調整你的策略。學習如何駕馭這些工具,你就能為自己的財富增長開創更多可能性。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及之任何金融產品、策略或公司範例,僅為教育與知識性說明之用,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請務必在進行任何投資決策前,諮詢專業財務顧問或自行進行充分研究。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績效保證。
常見問題(FAQ)
Q:備兌認購期權最主要的優點是什麼?
A:備兌認購期權最主要的優點是在你持有股票的同時,能為你的投資組合創造額外的收入。透過賣出認購期權收取的權利金,可以在股票溫和上漲、盤整或小幅下跌時,為你帶來額外的現金流。
Q:備兌認購期權最大的風險或限制是什麼?
A:備兌認購期權最大的限制是「收益封頂」。當你持有的股票價格大幅上漲並超過你賣出期權的行權價時,你將不得不以行權價賣出股票,從而錯失行權價之上漲幅的潛在利潤。
Q:備兌認購期權適合哪些類型的投資者?
A:備兌認購期權特別適合那些對其持有的股票預期為溫和上漲或盤整,並希望在不賣出股票的情況下產生額外收入的投資者。它也適合希望在市場波動中小幅對沖風險,或願意以特定價格賣出股票的投資者。